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午日节、五月节等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始祖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“端午节”正处于夏季“芒种”与“夏至”两节气之间。早在战国时期,就产生了仲夏是“恶月”的观念,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是月也,日长至,阴阳争,死生分。君子齐戒,处必掩身。毋躁,止声色。
一、夜卧早起,养阳气
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?《黄帝内经》告诉我们要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。端午期间,日照时间更长,白昼时间更长,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,早上起得更早一些。夜卧:十点半之前。虽然说睡觉更晚一些,但是也不能太晚,对于老年人来说,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,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。早起:六点左右。研究发现,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,而且头脑更清醒,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,也不容易犯困,精力更旺盛。午睡:养心。午时是人体“合阳”的时候,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。夏天养生重在“养阳”,而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。夏季养阳重在养心,调息静心,“使志无怒”。
二、吃粽子
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各地都有的一个习俗。粽子中的糯米具有开胃消食的作用,包裹粽子的粽叶具有清热生津、解毒利湿之效,很适合在初夏时节食用。但是由于端午时节,湿邪比较严重,人们常会感到身体沉重、食欲减退,甚至出现皮肤过敏、湿疹等不适症状。因此《本草纲目》有云:“糯性黏滞难化,小儿、病人最宜忌之。”“若素有痰热风病,及脾病不能转输,食之最能发病为积。”也就是说,糯米黏滞,较难消化,易加重体内湿热,所以吃粽时也要适量。
三、浴兰汤
端午时值仲夏,是皮肤病多发季节,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习俗。夏朝《夏小正》说:“五月五日,蓄兰为沐浴。”人们一般是将佩兰、菖蒲、艾草等煮成药水洗浴。药浴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,是将中药水煮,滤渣取液,待适当温度时,浸泡双足或全身,凭浴水温热及药物功效,使腠理疏通,毛窍开放,达到发汗退热、祛风除湿、消肿止痒、疏通经络的作用。
四、悬艾挂菖蒲
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艾草、菖蒲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,认为可以治百病、招百福,祛除各种蚊虫毒物,使人身体健康。端午阳气旺盛,适于养阳,素体阳虚或冬日易发风湿性关节炎、哮喘等疾患者,最宜于此时艾灸,顺天之阳盛以补人体之阳。
五、赛龙舟
每年端午节前后,华南地区一般都会阴雨连绵,因为正值龙舟竞渡之时,所以又称为“端午水、端阳水、龙舟水”。通过赛龙舟这种热闹的群众性活动,可以活跃人体阳气,排出体内寒湿,体质得到增强,而且赛龙舟时随着雨点般的打鼓声,使团队士气高昂,催人奋进。鼓声主生发,可激发体内的阳气,所以在古代战争开始之时,会擂鼓激发士气,一鼓作气,取得胜利。同时,选手通过用力滑桨,使全身筋骨得到舒展锻炼,人们呐喊声震天,可呼出体内浊气,吐故纳新,能起到调养精神、发泄情绪,调节脏腑、通经活络等作用。
文字来源:万宁市中医院老年病科 王翔
图片来源网络,侵联删